第224节(第2/4页)
章节报错
略,可分两步而行,若明军还是如洪承畴之略,且战且守,云集松山,我军就趁机偷袭后路的杏山、高桥、塔山诸城,断其粮道。若其分兵,一一驻守杏山、塔山等处,我大清则效萨尔浒之策,将他们各个击破。他们一一分守各处,兵力薄弱,我大军可乘之机太多了。”
皇太极的话,点燃殿内各臣的兴奋处,众人七嘴八舌的献计,各蒙古旗主言可不断的夜袭,奔袭,袭其粮道,让其疲于奔命。
各满洲旗主则言,可引诱杏山,松山等处的明军出战,不断的设伏,将他们一一消灭。
毕竟明军战力这些年虽有长进,但野战方面,还是短于清兵的。来回多次后,定然让松山、杏山等处的明军疲惫不堪,若他们不想再出城野战,粮道防线,等于荡然无存。
各方兴致勃勃中,皇太极看向多尔衮,济尔哈朗:“睿亲王、郑亲王。”
二人忙道:“奴才在。”
皇太极说道:“援军之事,你等不必忧心,你二人这就回到锦州去,在西王宝山下、汤河子边筑堡,以为日后攻打杏山等屯兵要处。务要捕杀明军斥候,特别刘衍军斥候,不让其发觉意图!”
“明军援兵到达宁远后,可猛攻锦州、松山各堡,红夷炮日夜不停轰打,务要逼迫明军加快进军。其大部到来,可在杏山等处设伏,引诱其军交战,务要挫其锐气!”
多尔衮,济尔哈朗恭敬领命。
多尔衮心中嫉妒,皇太极谋略,就是胜过自己一筹,若是锦州再胜,以后大满清内,怕再无自己容身之所。
此后满清君臣仔细商议,推敲锦州之事。
随后军议结束,皇太极诏令为锦州前线集结援军,按照皇太极的诏令,满蒙汉各旗,凡是年十五岁以上的男丁,不管是正丁还是余丁,全部都要出征。
十天之后,皇太极亲自率军驰援锦州前线,倾巢而来。
抵达宁远
五月中旬,入援大军抵达宁远前屯卫的沙河驿。
明军各路将士从沙河驿的堡垒外经过,一路向北挺进。刘衍策马走在这块土地上,一般荒芜苍凉的感觉迎面而来,心中还有一股难以言说的悲壮豪情。
自万历年间满清崛起以来,大明多少将士在此处血战?这些将士前仆后继,不断倒在这片土地上,众英烈的尸骸,就埋骨于此,只为捍卫华夏疆域不失。
苍凉的辽东地区,华夏先民在这里演绎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这片苍凉的大地,又流了太多忠义将士的血。
辽东留给后世印象最深的,便是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不过那只是在辽中,不是这块狭长的辽西山地。而且眼下小冰河时期,也没有所谓黑土地,怪不得满清占据辽东大片土地,也无法养活自己的国民,不得不接连入关劫掠。
自从进入辽东以后,给刘衍印象最深的,就是此地火路墩和屯堡数量之多,辽西丘陵山地起伏,建立烟墩优势得天独厚。
辽东镇火路墩的修筑,在大明九边各镇也是居于首位,是名副其实的三里一墩,五里一台。而在山东各处,只是五里一墩,十里一台,甚至在山东腹地比这还要稀疏。不过到了现在,辽东各地许多墩台都荒废了,只余一些残基在此。
荒废,又是刘衍的印象,境内各处堡地,大多破烂,官道残破,真不知道每年数额巨大的辽饷花到哪去了。
刘衍身边的苗绍、许铭、荀景云等人看了一路,此时也是愤愤不平。
苗绍说道:“朝廷每年发给山海关、宁前的粮饷都有几百万,如今就剩下这些破烂的城池?听说辽东现在只余八大堡?这么多的钱粮要是给咱们青莱镇,不说别的,至少新军的兵力能再扩充一倍。到时候别说的平定李自成的流贼,就算是出关收复辽东也是指日可待!”
许铭也附合道:“就是,国朝大部分粮饷都扔在了这里,可还是挡不住贼奴从别处入寇,这么多年了有什么用?要我看,朝廷应该将辽饷裁撤部分,用来打造精锐野战兵马,如此才能扭转眼下被动挨打的局面!”
一路行军来,青莱镇各营都指挥使的议论就没停过,监军张若麒与马绍愉也曾几次听到,但是二人都是人精,知道刘衍不是省油的灯,二人开罪不起,便只当不知。
此时刘衍听了苗绍、许铭的话,也是感慨万千。
其实辽东问题不是简单的钱粮供给问题,其中有着极为复杂的政治及利益考量在内,便是张若麒及兵部众人,每年能从中分润多少好处?以吴三桂和祖大寿等人为首的辽东将领集团每年给朝廷百官的“孝敬”就有百万两之巨,所以对于辽饷,张若麒、马绍愉等兵部官员也是支持的。
至于别的军镇将官虽然抱怨不平,不过辽东众将并不好惹,再加上兵部的偏袒,所以辽饷之事便年年如此。
刘衍其实也认为关宁防线,消耗的国力财富与它的效用不成正比。财政粮饷的运用,应该从全局入手,而不是偏心一处。清兵虽然不能从辽镇入口,但从九边其余军镇破口,那辽东镇设立的防线又有何用?九边,应该是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