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妮笑笑,“坠子只是个由头,就算我帮你们养孩子,这不也是一桩美事吗?”

这倒也是,就算是前妻留下来的孩子,那也是孩子,就算夫妻二人再禽兽,也得捏着鼻子把他养大,否则乡里乡亲都得戳他们脊梁骨。

要是有旁人出钱帮着拉扯,岂不是两全其美?

乡下男人动心了,他搓了搓手,“你真有钱?”

“有钱。”元妮打开黄书包,当了他的面,掏出来一卷大团结,然后数了数,足足有一百五十块。

乡下男人和他摆摊的老婆哪里见过这么多钱,两人的眼睛都红了。

这个时候,油炸糕摊子旁边,已经围了好些个看热闹的。

还是好心人多,大家看到元妮诚心想做好事儿,就大着胆子问她,“闺女,大队长能当公证人不?”

元妮点头,“可以。”

有人就喊,“陈老三,你不老嫌尕娃累赘吗?现在有人帮你养孩子了,你还不快去喊大队长,顺便再把三大爷叫过来?”

原来尕娃的亲爹叫陈老三,陈老三答应一声,和后老婆分头行动,很快就找来几个人。

这个时候,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直接把油炸糕摊子围的水泄不通。

元妮也不怯场,镇定自若。

要想做好事,比做坏事难多了。

陈老三带来的几个人挤进人堆里,大家就喊,“大队长来了。”

元妮看了看耿老太太,对方冲她点点头,就算陈老三有亲戚,也不可能收买这么多人,这人必定是大队长无疑了。

“就是你想买东西?”大队长上下打量着元妮,很有些怀疑事件的真实性。

“对,我想买尕娃的石头吊坠,这是亲娘留给他的,我想,如果尕娃亲娘还在的话,一定会用这笔钱,供尕娃去上学。”元妮说道。

大队长沉吟片刻,想起那个死去的女人,然后默默点了点头,“应该是,尕娃娘是个好强的女人。”

“我出一百二十块钱买石头吊坠,这钱交给大队,由大队保管,每年给尕娃十五块,给他交学费买书本,剩下的都给他买粮。”元妮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摊主万万没想到,元妮会说出这么一个章程来,这样一来,吊坠卖了钱,跟她这个后母有什么关系?

她岂不是占不上一点便宜?

摊主想反对,然而张张嘴,把否定的话又咽了回去。

此刻元妮众望所归,她是在做行善积德做好事,如果摊主现在反对,肯定会挨打的。

尕娃的爹倒是很动心,有人愿意供他孩子上学,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

大队长则是又惊又喜,“没问题,这样一来,我们村又能多一个上学的娃,哎呀,我说同志,你这可是做了件大好事,你单位在哪?我给你送锦旗去?”

“那没有必要。”

大家都认定元妮是做好人好事,所以办起事儿来特别利索。

有人帮着写文书,这文书上写的明白,从签署文书的那一刻起,石头吊坠归元妮,钱由大队暂为保管,每年给尕娃十五块。

任何人,包括尕娃的亲爹和后妈,都不准挪用这笔钱。

截止到这一刻,尕娃才明白自己是遇上好人了,他泪眼婆娑的望着元妮,嘴唇翕动,久久没有说出话来……

误闯贼窝

钱货两清,元妮终于把石头吊坠拿到手,刚才只能通过触感,确定这是个古董。

其实元妮根本没看清楚,吊坠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王同志扶了扶眼镜,“元妮同志,石头能给我看看吗?”

王同志是个少有的善良人,否则他就不会帮着尕娃赔碗,元妮做了他想做,却没有资本做的事,他对元妮是相当的佩服。

所以想帮元妮看看石头,万一是个真货呢?元妮也可以少点损失。

东西到手,元妮也不用遮着藏着了,她大大方方的把石头递过去。

耿老爷子和耿老太太也凑上去看,“哎哟,这是个汉白玉的……”

“不是……不是汉白玉,这是高古玉啊。”

王同志,耿老爷子,耿老太太都是行家,他们跟元妮不同,鉴别古董凭的是经验和眼力。

三人看过石头吊坠之后,确认一下眼神,知道对方都看出来了,就低调的把石头吊坠又递给元妮,“不值钱,你就当是善心做好事了。”

元妮接过吊坠,结果看见王同志一个劲儿的冲她挤眼睛,“回去再说……”

元妮就懂了。

摊主还算懂事,见几人碗里的素粉汤早就坨了,又重新给他们下了几碗,虽然好处没有落到她手里,可多少也能沾上点光不是?

几人匆匆吃了粉汤,用油纸把油炸糕包起来,就离开了集市。

等他们走了以后,当地人还在议论这件稀罕事儿,好人年年有,他们总算见着一个活的。

山县的招待所不便宜,一晚上三块。

耿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