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引契丹入中原的杨光远(上)(第1/2页)
章节报错
杨光远这个人我们在上面也了解了不少,他这个人算是把后唐和后晋的几个皇帝都伺候了一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包括很多的反叛和阴谋。
他这个人人品一般,外貌或者说外形及格分也打不了。因为他是一个残废,而且还是一个秃子,但是咱们评价一个人不能看一个人的形貌,还是要看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东西的。
杨光远“名留青史”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在晋出帝石重贵执政期间勾结契丹进入中原,这就是后晋后期对契丹三大战的第一战,也就是因为这件事于是就有人把杨光远说成是后晋契丹进入中原的罪魁祸首。
杨光远小名阿檀,后来才改名为光远,也是沙陀族人,他的父亲跟着李克用做了一个队长,他在李存勖手底下做一个小将。
先说一下他残废的事情,其实杨光远一开始那也是四肢健全,但是在他曾经被李存勖派去和周德威一起到北面讨伐刘守光,这个时候他就被分到了周德威的部下,周德威作为当时河东有名的战将,杨光远能够在他手下做事,也算是一件比较幸运的事情。
当兵的正常情况下没有怕打仗的,反而期待打仗,因为打仗的话他们才能升官进爵,杨光远也是其中的一员,他也想着能够用为自己拼一个未来,拼一个好前途。
所以他作战的时候十分的英勇,周德威在拿下了幽州之后,就留在了幽州防备契丹,杨光远也在这里。
有一次对契丹的战斗中,杨光远带着自己的一支小队,深入敌境,结果被发现了,惨败而归,杨光远也残了一只手臂,从此成了残废。
军队中不养残废,所以杨光远就被发送原籍,按照一般来看,杨光远的政治生涯和军事生涯这就算是结束了,但是实际上没有。
杨光远受伤的时候,李存勖还仅仅是个晋王而不是皇帝,等到李存勖打败了后梁建立了后唐成了皇帝,想起了曾经跟着他的小将杨光远,而且他也知道杨光远在战斗中负伤残废,现在已经是赋闲在家了。
李存勖觉得当时杨光远这算是工伤,为国负伤而且也立了不少的功劳,不应该因为人家残废了就把人家放弃了,于是李存勖就把杨光远调了上来还让他在幽州做官,防守一个据点。
这一呆就是好几年,但是作为一个残废,能够得到皇帝重用就已经很不错了,也就不想着到好地方去当官了。
等到李嗣源当了皇帝,封他做刺史,但是还是在边疆一带活动,唯一的区别就是下面管的地方不一样,但是职位都是刺史,没啥区别。但是杨光远在幽州北方呆的时间长了,也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的,再说他也是一个残废,只能动动嘴皮子,不能动手打仗了。
不能打仗,所以杨光远只能狠练口才,所以他的口才非常好,能说善道。但是实际上他根本不识字。他不能打仗,在边疆主要也是负责内政,官声很好,能力也是公认的比较强,边疆几个州被他治理的都是非常好,这一点让李嗣源对他十分的满意。他当时说话也是十分有重量的。
举个例子,后唐和契丹交战的时候有一场比较著名的战役叫做中山之败,当然这里败的自然是契丹,而是不是后唐。
后唐方面活捉了契丹领头的大将好几个,押送到了洛阳,而契丹失败后,一时间也不敢和后唐交战,于是就要求和解。但是契丹和解有一个要求,就是后唐方面要把俘虏的几个大将送回去。
这个要求对于李嗣源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毕竟当时后唐对于契丹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李嗣源作为一个明主,他希望的是边境没有战事,所以他就想答应这件事。
但是杨光远知道了这件事之后,就对李嗣源说道:“咱们俘获的这些人全部都是契丹能征善战的家伙,契丹没了他们就像是失去了手脚,就像是猛虎失去了牙齿和爪子,而且他们这些人被咱们抓过来已经这么长时间了,他们对于我们的一些情况也是比较了解的,要是让他们回去,这件事就不妥当了。”
不顾李嗣源还是觉得应该议和,就继续问道:“契丹人向来比较讲信义,既然咱们已经约好了,他们应该不会再乱来了吧,毕竟议和的是他们,要是他们在进攻我们,在道义上就说不过去了。”
听了李嗣源的解释,杨光远有点生气,但是他面对的毕竟是皇帝,北方蛮夷有什么信义可言的?对于李嗣源所说的契丹重信用,杨光远根本就是不屑一顾。
但是他也不准备再劝李嗣源了,他最终就给了李嗣源一句话:“皇帝你要是决定议和,臣下不能阻拦,但是我担心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
李嗣源听了这句话又想了很久,最终还是没有答应议和,没有把俘虏的大将送回去。
这件事也让李嗣源对于杨光远的印象和感官非常好,觉得这个家伙十分的耿直,于是不久就继续升官加爵,但是他升官后还是继续在北方防备契丹,不过手底下的人马和权力都增加了不少。
这件事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耿直有智慧,比较理智的杨光远,他对于李嗣源还是比较忠心的,但是还是那句话,人都是会变的,谁又能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