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节(第2/3页)
章节报错
处优的太子也被棉壳伤过几次手。
只是忙碌了一整天之后,他晚上总会睡得特别踏实。
在江夏郡这边他认得了许多人,不是什么王公大臣,也不是什么名士或隐士,只是一个又一个认真生活的人而已。
就像今年负责统筹棉花抢收工作的年轻夫妻俩,那个当丈夫的少了个指头,据说是去年冬天冻掉的。
但是他现在特别能干,他妻子也是干活的一把好手,现在他们夫妻俩已经是江夏郡首屈一指的棉花种植专家,各家的棉花出了什么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找他咨询。
两人的小孩才一岁多,起初是他们轮流背着在棉田里巡逻,后来他们的日子宽裕起来了,孩子便能托付给热情的邻居帮忙照看,他们出点饭钱就可以了。
别人喊他“张断指”,他也不恼,还笑呵呵地把手举给别人看,说多亏了这指头被冻掉了,要不然他们夫妻俩也没有这样的好造化。
府君不嫌弃他废了个指头,愿意对他们夫妻俩委以重任,他们绝对不会辜负府君的期望。
像“张断指”这样的小夫妻在江夏郡既寻常,也不寻常。
就像霍去病此前没有好好接触过这些再普通不过的黔首一样,刘据也是没怎么了解的。
虽然他曾去新丰县的庄子上小住过一段时间,但那边也算是京畿富县,人很少会穷到冬天把指头都给冻坏的情况。
正是因为江夏郡有许多吃不饱穿不暖的人,所以霍善就任这一年里带来的转变才越发明显。
比如最后一波肥美秋蟹上桌的时候,刘据还尝到一位老农送来的橙子,说是跟着府衙的人学了嫁接技术后好几棵橙树今年都挂果了,而且结出的果子特别甜,有富户出重金全买了去。
有了这笔钱,他们家有钱娶孙媳和嫁孙女了!
老农脸上的笑那是藏都藏不住的,层层的皱纹快把他眼睛给挤没了。
到了他们这个年纪,最牵挂的不就是儿孙那点事吗?只要把家中小辈的嫁娶事宜都给办妥了,自己就能安安心心享清福了。
这样一家一户的改变兴许在许多人看来没什么特别,刘据却觉得这好像比自己得到别的什么宝贝都让他欢喜。
来到江夏郡这大半年,他也是有努力跟着做那么一点事的,而这些事都陆陆续续看到了反馈。
这种感觉有点令人着迷。
刘据把自己的感想讲给霍善听。
霍善本来没细想过这事,听刘据这么一说也觉得确实很有成就感。
崽勤勤恳恳跑遍唐宋元明清,薅回许多好东西带领大家发家致富!
崽超努力!
霍善很是为自己感动了一番,麻溜跑去一把抱住李长生的大腿,问李长生像他这样劳苦功高的崽能不能加餐。
他不怕撑的,他可以给自己扔个【吃了又吃】道具!
霍善这抱腿大法, 一般人还真难以抗拒。
李长生把他抱起来掂了掂,感觉重量没多大变化,身体也是倍儿棒,便也没有拒绝到底。他说道:“你上次不是想吃盘游饭吗?今晚就能吃上了。”
盘游饭是宋代江南流行的一种饭食, 表面上看是一盘平平无奇的白饭, 实际上白饭底下埋有多种多样的肉,比如腌鱼、腊肉、烤肉等等, 当然还有江南水乡少不了的鱼生。
只不过由于霍善致力于科普寄生虫问题, 所以这江夏盘游饭里的鱼生被小炒肉给取代了。
反正普普通通一份盘游饭, 食客可以拥有多种享受,一挖一种口味, 一挖又是一种口味!
时人自己都调侃说这叫“掘得窖子”。
霍善听苏轼给他吹嘘盘游饭的妙处, 马上就惦记上了, 他也想尝尝吃饭挖宝的快乐!
霍善得了李长生的准话, 立刻不缠人了,开始到处溜达找人讲起他们今晚即将拥有的盘游饭。
众人也不都是跟霍善这么爱吃的, 不过听他在那讲得眉飞色舞,心里头自然也跟着期待起来。
倒是司马迁有点纳闷了, 向霍善追问道:“我去过会稽郡, 怎地没见过这种吃法?”
霍善一听,想到了司马迁二十出头就满大汉溜达的事。
这人是真的懂怎么霍霍钱的,先沿着屈原流放路线图在荆楚湘湖一带走了个遍,又跑去吴越观摩各种遗迹, 什么禹穴啊、春申君宫室啊, 他都溜达了一遍。
要论在座的人中谁最了解各地风土人情, 那肯定是司马迁了!
所以司马迁一听这是吴越一带的流行吃法,便忍不住找霍善刨根问底。
霍善信口掰扯:“两邻居之间尚且可能没吃过对方家里拿手菜, 何况是那么大一个吴越。”
司马迁听后觉得确实是这个道理,也就没有再追根究底。
傍晚霍善就如愿以偿地吃到了盘游饭,享受在盘子里挖啊挖的快乐。
见他吃得一脸满足,霍光等人也胃口大开,把自己那份盘游饭吃得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