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css="rd">

&esp;&esp;这一年年底国公府会很忙,十月底魏芝出嫁,十一月郡主要临盆,腊月办满月酒,随后就要赶紧筹备着过年,桩桩都是大事,马虎不得。

&esp;&esp;二太太提前过来与宋胭商量,让她无论大小事务,与自己一同协办,这样等到魏芝出嫁时,宋胭也熟悉得差不多了,便由二太太指点,再在三婶协助下操办出阁之喜。

&esp;&esp;随后就是西院的满月酒,三太太自然是要人帮忙的,这帮忙的人以前是二太太,现在便是宋胭;再到过年、元宵,也由宋胭挑大梁。

&esp;&esp;宋胭欣然接受了,若她能办下来,不出大差错,那后面她多半就主掌中馈了。她也知道,二太太原本抓着这掌中馈的权不想放,但如今有了爵位,她便宽了心,愿意为了腹中胎儿扔下这大权。

&esp;&esp;正跟着二太太从旁学习时,娘家送来了信,是母亲的,问她是否有空回去一趟,之前哥哥同意娶妻,母亲便抓紧物色,托了许多媒人,如今挑出两个合适的,她预备亲自见一见那两个姑娘,唯恐自己看不好,叫宋胭过去一同看一眼。

&esp;&esp;这不过大半日的功夫,宋胭马上回信道自己有空,最后约在了九月初八,重阳节前一天。

&esp;&esp;相媳妇本不是什么少见的事,罗氏在京中酒楼八仙楼里订了雅间,一早见一个姑娘,到日中天时,再见另一个姑娘。

&esp;&esp;宋胭直接去往八仙楼,见到母亲,听母亲说起那两个姑娘的事。

&esp;&esp;一个家中父母俱在,父亲是京中的小武官,任五十户,据说明年年初就要升六品的百户;另一个家世稍差一些,祖籍安庆府,家中是商户,父亲曾是秀才,但几年前过世了,母亲也早亡,姑娘在家中待不下去,带着弟弟投奔京城的姑姑,如今借住在姑姑家中,这一趟也是姑姑带过来。

&esp;&esp;罗氏心里是更倾向于第一个的,毕竟父母俱在,像是个有福之人,第二个听着便不算什么好亲事,只是她不知第一个那姑娘怎么想,是不是真心愿意嫁给自己儿子。

&esp;&esp;没一会儿,第一个姑娘到了,这姑娘姓孙,排行老三,由媒人和母亲陪同过来的,见了罗氏,跟在母亲身后乖乖见礼。

&esp;&esp;无限好文,尽在海棠书屋

&esp;&esp;一张瓜子脸,眉清目秀,十分干净温婉的模样。

&esp;&esp;罗氏让几人坐下,指了指身旁的宋胭:这便是我那出了嫁的女儿,是我说亲这个儿子的嫡亲妹妹。

&esp;&esp;对面几人便都知道宋胭就是那个嫁入国公府、做了阁老夫人的,更是恭敬起来,媒人会说话,这孙夫人嘴皮子也不差,惊叹着夸宋胭:难怪我见夫人花容月貌,贵气逼人,原来是公府里的夫人,果真是不同凡响!

&esp;&esp;说罢就朝女儿道:快见过魏夫人。

&esp;&esp;宋胭很快回不用多礼,孙夫人却还是命女儿恭恭敬敬给她行了礼。

&esp;&esp;接下来双方寒暄几句,罗氏问孙姑娘:姑娘是十七岁了?以前在家中读过书么?

&esp;&esp;孙夫人回道:是,今年五月就满了十七,书嘛

&esp;&esp;她看看罗氏的神色,又看看宋胭的神色,回道:读了一些,但也不多,字是认得的,针线活不错,厨艺也还行。

&esp;&esp;这时宋胭问:读的什么书?

&esp;&esp;孙夫人连忙回道:那《女论语》啊,《女诫》啊,还有什么《三字经》,《百家姓》,反正能读的都读了的。

&esp;&esp;说着看看宋胭,又补充道:当然魏夫人是宋家之后,又是阁老夫人,想必是能作诗能写文章的大才女,她读的这些与魏夫人比自是不算什么。

&esp;&esp;宋胭被夸得尴尬,浅浅露了个笑。

&esp;&esp;罗氏又随口问了几个问题,都是孙夫人作答,最后她看向孙姑娘道:我那儿子的情况你们知道吧?他是全不能走的,身旁有仆人侍候就是,脏活累活不用儿媳干,只是偶尔在房中难免有仆人照顾不到之处,怕是还要麻烦儿媳侍候。

&esp;&esp;孙夫人看向女儿,这孙姑娘倒是很快点头:娘亲与我说了的,我知道,我愿意。

&esp;&esp;余下的再没什么好问,罗氏便给了孙姑娘见面礼,让她回去了。

&esp;&esp;她走后,罗氏看向宋胭:我觉得不错,你觉得呢?

&esp;&esp;宋胭点头:是个乖巧的姑娘,只是这孙夫人多少有些她想了想,带着几分不喜道:有些谄媚。

&esp;&esp;第037章 第 37 章